電動自行車產業:行業逐漸規范,行業整體需求增長強勁。
發布時間:2020-09-10瀏覽次數:5001
近年來,電動自行車行業迅速發展,“新國標”等相關政策也逐漸發布,行業規范化程度逐漸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動自行車行業企業百舸爭流,企業間競爭程度不斷提高。
簡介——定義規范 分類多樣
根據2018年5月公布的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 17761-2018)的定義,電動自行車即以車載蓄電池作為輔助能源,具有腳踏騎行能力,能實現電助動或/和電驅動功能的兩輪自行車。
同時,該標準還對電助動和電驅動作出了相關定義,其具體如下:

電動自行車的種類較多,按不同分類方式可以做出不同的區分。如按驅動傳動方式的不同,電動自行車可以分為摩托輪轉動型、中軸鏈輪轉動型和輪轂驅動型,按驅動電機類型的不同,電動自行車可以分為有刷直流電機型和無刷直流電機型。
行業政策——推動行業迅速發展
行業政策與電動自行車行業發展息息相關。近年來,《輕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對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動使得電動自行車行業迅速發展。相關政策標準對電動自行車行業的規范又使得行業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完成轉型升級。國家政策無時無刻不都在對相關的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新國標——倒逼企業技術進步
2018年5月,《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 17761-2018)發布,并于2019年4月15日開始正式實行,與舊國標相比,這次新發布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 17761-2018),對電動自行車的主要技術要求進行了重新規定,對我國的電動自行車行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新國標》在《舊國標》的基礎上調整了部分檢驗項目技術要求,同時又增加了部分檢驗項目,比如增加了提示音、整車尺寸、防篡改等的技術要求;且《新國標》不再區分“否決項目、重要項目和一般項目”,而是規定所有檢驗項目均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檢驗結論才為合格。
同時,《新國標》還是強制性國家標準,所以總體來看,《新國標》比《舊國標》更為嚴格。
市場供需——需求增長 產量回升
電動自行車行業無明顯的周期性特征。電動自行車的消費需求與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生活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追求等密不可分,因此,電動自行車行業的周期性特征與經濟總體的周期性基本一致,在長時期內會持續維持較高的景氣度。同時,電動自行車行業市場還呈現出一定區域性特征和季節性特征。
從工信部公布的電動自行車產量變化數據來看,2014-2017年,我國電動自行車產量緩慢增長,2018年由于《新國標》的出臺,電動自行車產業轉型升級,產量出現大幅下滑。隨后2019年出現較快增長,實現2708萬輛,較2018年增長6.1%;2020年上半年,我國電動自行車產量實現1170萬輛,較2019年同期增長10.3%。
從保有量來看,隨著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穩步發展,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穩步上升。根據2017年3月15日國家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發布的《中國電動自行車質量安全白皮書》及中國自行車協會,截至2018年末,中國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已超過2.5億輛。據公開媒體報道,2019年,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在3億左右。
從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來看,2012-2019年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整體呈現向上趨勢,2019年達到1286.9億元。行業整體需求增長強勁。
出口情況——國際貿易政策壁壘加厚 出口下降
國際市場的需求也是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發展的驅動力之一,中國眾多電動自行車品牌在努力發展國內市場的同時,也在積極開拓國外市場。2012-2018年,中國電動自行車出口額逐年增長,2019年,因美國301條款和歐盟反傾銷政策(針對中國出口的電動自行車征收反傾銷稅),對中國出口自行車特別是電動輔助自行車造成影響。導致電動自行車僅出口145.3萬輛,同比下降22.6%;出口額為6.03億美元,同比下降24.1%。
區域格局——江蘇省產量居首位
從行業區域產量結構來看,江蘇省、天津市、山東省、河南省以及浙江省均為我國電動自行車生產大省,其中以江蘇省和天津市為最,其產量分別占據了我國電動自行車行業總產量的20%與19%;山東省、河南省與浙江省的產量份額也均在10%以上。